服务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服务中心 > 养殖技术 >

禽坏死性肠炎

发布者:鲁牧工商网发布时间: 2017-08-23 09:58:04 浏览次数:来源:技术服务部 王怀胜

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又称肠毒血症,是由A型或C型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疾病,主要引起鸡和火鸡的肠粘膜坏死。1961年英国Parish首次报导,并成功地用一株魏氏梭菌复制了本病,随后世界各地都有本病流行和发生的报导。本病主要表现为病鸡排出黑色间或混有血液的粪便,病死鸡以小肠后段粘膜坏死为特征。

1.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为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又称魏氏梭菌。革兰氏染色阳性,长4~8μm,宽0.8~1μm,为两端钝圆的粗短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在自然界中形成芽胞较慢,芽胞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在机体内形成荚膜,是本菌的重要特点,但没有鞭毛,不能运动,人工培养基上常不形成芽胞。其最适培养基为血液琼脂平板,37℃厌氧培养过夜,便能分离出魏氏梭菌。魏氏梭菌在血液琼脂上形成圆形、光滑的菌落,直径2~4mm,周围有两条溶血环,内环呈完全溶血,外环不完全溶血(多用兔、绵羊血)。
可用鉴别培养基进行魏氏梭菌的鉴定。魏氏梭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蔗糖,不发酵甘露醇,不稳定发酵水杨苷。主要糖发酵产物为乙酸、丙酸和丁酸。液化明胶,分解牛乳,不产生吲哚,在卵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显示可产生卵磷脂酶,但不产生脂酶。毒素与抗毒素的中和试验可用于鉴定魏氏梭菌毒素的型别。
A型魏氏梭菌产生的α毒素,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α、β毒素,是引起感染鸡肠粘膜坏死这一特征性病变的直接原因。这两种毒素均可在感染鸡粪便中发现。试验证明由A型魏氏梭菌肉汤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的α毒素可引起普通鸡及无菌鸡的肠病变。除此之外,本菌还可产生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它们与组织的分解、坏死、产气、水肿及病变扩大和全身中毒症状有关。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2周--6月龄的鸡,以2--5周龄的地面平养肉鸡多发,3--6月龄的蛋鸡也可感染发病。正常鸡的发病率1.3--37.3%不等,多为散发。
在正常的动物肠道就有魏氏梭菌,它是多种动物肠道的寄居者,带菌鸡、病鸡及发病耐过鸡为重要传染源,因此,粪便内就有它的存在,粪便可以污染土壤、水、尘埃、饲料、垫草,一切器具等对本病的传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发病。另外,球虫的感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肠粘膜损伤、滥用抗生素,污染环境中魏氏梭菌的增多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都可造成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自然病例表现为表现为严重的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懒动、腹泻及羽毛蓬乱,临床经过极短,常呈急性死亡。严重者常见不到临床症状即已死亡,一般不表现慢性经过。

4.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小肠后段,尤其是回肠和空肠部分,盲肠也有病变。肠壁脆弱、扩张、充满气体,内有黑褐色肠容物。肠粘膜上附着疏松或致密的黄色或绿色的假膜,有时可出现肠壁出血。病变呈弥漫性,并有病变形成的各种阶段性景象。实验感染病变显示,感染后3h十二指肠呈现肠粘膜增厚、肿胀,充血;感染后5h肠粘膜发生坏死,并随病程进展表现严重的纤维素性坏死,继之出现白喉样的伪膜。肝脏充血肿大,有不规则的坏死灶。
该病的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肠粘膜的严重坏死,坏死的粘膜表面附有多量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并有大量病原菌。

5.诊断

临床上可根据症状及典型的剖检及组织学病变作出诊断。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实验室方法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6.防治

6.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避免密饲和垫料堆积,合理贮藏饲料,减少细菌污染等,严格控制各种内外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本病的发 生。
6.2.治疗
维吉尼亚霉素、杆菌肽、土霉素、青霉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等对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一般通过饮水或混饲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