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牧工商报

当前位置: 首页 鲁牧工商报 > 鲁牧工商报第43期 >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制

发布者:鲁牧工商网发布时间: 2012-09-28 09:02:23 浏览次数:来源:王怀胜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一组肠道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

【病原】

  本属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一般有数根鞭毛,常无荚膜、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于生长,于3724h形成透明浅灰色的湿润菌落;本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6015min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

【发病机理】

  现代的研究揭示了大肠杆菌致病的本质是由于内毒素、外毒素、细胞毒素等多种毒力因子引起的不同的病理过程。

  除此之外具有致病性的因子还有定植因子、直接侵袭性、大肠杆菌素。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要点】

一、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1-7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临床上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水样稀便、迅速死亡为特征。剖检常有肠炎和败血症,有的无明显病理变化。

从病猪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有溶血性或非溶血性两类,其O抗原型因不同地域和时期而有变化。但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流行中,常限于12个型。多数病原菌株都有菌毛吸着因子并产生肠毒素,肠毒素以热敏肠毒素LT为主。这是大肠杆菌引起仔猪黄痢的两个主要因素。

  1.流行特点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炎夏和寒冬潮湿多雨季节发病严重,春、秋温暖季节发病少。猪场发病严重,分散饲养的发病少。

  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为严重,随着胎次的增加,仔猪发病逐渐减轻。这是由于母猪长期感染大肠杆菌而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猪场,本病的危害严重,之后发病逐渐减轻也就是这个原因。新生24h内仔猪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在生后3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在梅雨季节也有生后12h发病的。头胎母猪产的仔猪最易发生本病,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减少。

  2.临床特征

潜伏期短,一般在24h左右,长的也仅有1-3天,个别病例到7日龄左右发病。窝内发生第一头病猪,一二天内同窝猪相继发病。最初为突然腹泻,排出稀薄如水样粪便,黄至灰黄色,混有小气泡并带腥臭,随后腹泻愈加严重,数分钟即泻1次。病猪口渴、脱水,但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3.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表现皮肤干燥、皱缩,口腔粘膜苍白。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4.实验诊断

通常根据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一般可作出诊断。确诊必须有赖于实验检查。其方法为:采取发病仔猪粪便(最好是未经治疗的),或新鲜尸体的小肠前段内容物,接种于麦康凯或鲜血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作纯培养,经生化试验确定为大肠杆菌后,再作肠毒素或吸着因子的测定,LT阳性 ,查出大肠杆菌的吸着因子,一般就能证明是致病菌。

  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只能产生内毒素,不产生肠毒素,故用小肠结扎试验呈阴性反应。

二、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10日龄左右仔猪发生的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样稀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高而致死率低。病原尚不完全肯定。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气候变化、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1.流行特点

本病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7日龄以内及30日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病。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有很大关系,在冬、春两季气温剧变、阴雨连绵或保暖不良及母猪乳汁缺乏时发病较多。一窝仔猪有一头发生后,其余的往往同时或相继发生。

  2.临床特征

体温一般无明显变化。病猪腹泻,排出白、灰白以至黄色粥状有特殊腥臭的粪便。同时,病猪畏寒、脱水,吃奶减少或不吃,有时可见吐奶。除少数发病日龄较小的仔猪易死亡外,一般病猪病情较轻,易自愈,但多反复而形成僵猪。病理剖检无特异性变化,一般表现消瘦和脱水等外观变化。部分肠粘膜充血,肠壁菲薄而带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3.诊断

根据发病日龄、排出物的特征以及病死率不高,通常即可作出诊断。

三、仔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所引起的断奶仔猪眼睑或其它部位水肿、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多发于仔猪断奶后12周,发病率约5%30%,病死率达90%以上。近年来本病又有新的流行特点:首先发病日龄不断增加,据各地反馈情况40kg~50kg的猪都有水肿病的发生;其次吃的越多、长的越壮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1.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后的肥胖幼猪,以45月份和910月份较为多见,特别是气候突变和阴雨后多发。据观察,水肿病多发生在饲料比较单一而缺乏矿物质(主要为硒)和维生素(B族及E)的猪群。

  2. 临床特征

  (1)神经症状:盲目行走或转圈,共济失调,口吐白沫,叫声嘶哑,进而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逐渐发生后躯麻痹,卧地不起,在昏迷状态中死亡。

  (2)体温在病初可能升高,很快降至常温或偏低。

  (3)水肿:眼睑或结膜及其它部位水肿。病程数小时至12天。

  3.病理变化

全身多处组织水肿、特别是胃壁粘膜水肿是本病的特征。胃壁粘膜水肿多见于胃大弯和贲门部。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程度不等的积液。

【防治措施】

由于仔猪大肠杆菌病诱因及传播途径较多,加之目前尚无理想的疫苗,故应全面分析生产状况、管理水平、建筑环境特点、外界疫情、病因及诱发因素等并依此制订较为周密、易于实施、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为母猪提供全面足够的营养,保证母乳分泌;注意产房保温;有条件者采取网上饲养仔猪,减少黄白痢发生;做好环境卫生和环境消毒;仔猪要尽早吃到初乳;从7日起训练认料,争取早日补料;把好断奶关,减少仔猪断奶带来的影响。

2.疫苗接种

母猪在产前40天和15天各注射一次仔猪大肠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仔猪14~18日龄时注射仔猪水肿病疫苗。近年来,使用一些对病原性大肠杆菌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基因工程苗,如987P基因工程苗、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以及K88K99987P三价基因工程苗,均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

3.药物预防

母猪产前、产后1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能显著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和产奶量,以清理母猪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仔猪出生后,往口腔滴入几滴庆大霉素,仔猪3日龄内注射牲血素,以补充铁和硒。当天气变化及断奶应激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既可防病,又能促生长。采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治疗。

4.微生态制剂预防

利用百健宝、促菌生、乳康生、调痢生、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内菌群平衡,预防仔猪黄、白痢。如与药用酵母同时服用,则效果更好。但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不能服用抗菌药物。

5.实行“自繁自养”

对无仔猪大肠杆菌的猪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确需外购时,必须从非疫区调入,并切实做好检疫工作。购进的生猪应先移入隔离圈,单独饲养,观察3~4周确认无病时,经彻底消毒,方可与本场猪并群饲养。

6.积极治疗

发现第一头病猪时,就应全窝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仔猪黄、白痢治疗方法较多,一般采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磺胺药(如磺胺脒)、穿心莲、大蒜素以及一些新的抗大肠杆菌药。